Ada Dialogue | 学界还是业界?当 IT 女孩们面临未来选择
编者按:
“一起吃饭”,是亲切可及的感情联络,也是开启未知收获的奇妙盲盒。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这场为女实习生们定制的“约饭”活动正在成为一月一度的亲密聚会。伴随食物的香气,女孩们在如期而至的 Ada Dialogue 中交换心绪琐事与细碎快乐,也分享人生困惑与成长所得。
“学界还是业界?”每一个求学中的年轻人都曾面临这样的人生岔路选择,是深入学海、在 research 的世界探寻学理,还是迈入业界、将个人力量投入工业实践?对女孩们来说,这个选择更意味着女性对成长节奏的把握,对人生走向的选择。
4 月 29 日,第三期 Ada Dialogue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如期开展。Ada Dialogue 致力于帮助 MSRA 女实习生与女研究员、工程师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带领对未来发展尚有困惑的她们走出迷茫。
聚集在这场午餐会的 IT Girls,处于学业的不同阶段、从事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成长的动力与困惑同在、对未来的期待与迟疑并存。在人生的岔路口,她们带着对未来的小小问号与优秀前辈、同龄人奇妙邂逅。
Ada Dialogue 第三期参与者合影
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学者、东北大学副教授王莹,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系统组高级研究员陈琪作为分享嘉宾与实习生们交流对话,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孙丽君也参与到活动中。尽管她们与女实习生处于不尽相同的深耕领域和人生阶段,同为女性的共鸣却迅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化解了距离感与陌生感。
“学界还是业界?”“读博还是工作?”“理想还是面包?”相似的抉择,在每个人心里有着不同的问法。
“那就请大家从决定读博的时刻开始讲起吧。”Ada Dialogue 主持人、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实习生单靖雯开启对话。
时间开始在分享嘉宾们的讲述中倒流,女孩们溯洄从之,试图在她们的成长历程中,捕捉共鸣与启迪的闪光时刻。
读博:勇气、热情和一点冲动
“读博一定要有一点冲动。”回想起自己决定读博、留校任教的心路历程,王莹老师这样总结道。
在东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王莹对业界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便申请了一份为期半年的项目实习。承接任务、对接沟通、开发项目……王莹的工作节奏充实而忙碌。但在追赶 KPI 脚步的同时,王莹也在反思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比起 deliver 一些定义好的项目,我更希望每天都能产生新的 idea,做自己真正希望做的东西”,她接着说,“想对自己做的事情有选择权。”
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访问学者、东北大学副教授王莹
业界实习的体验坚定了王莹留在学术界的选择,“经过了一个很短暂的思考过程”,她这样描述自己决定深造的那个瞬间,“就没有给自己第二个选择,一心想要留在学术界。”坚定了选择,王莹便不再考虑退路,“我在读博期间给了自己很大压力,要在同等条件下做出更好的成果。”
走过压力、迷茫、挫折与痛苦之后,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副教授的王莹回望学术奋斗之路的起点,再次感慨,“选择做学术,一定要因为自己真正喜欢、真正坚定,否则很难坚持。”每个博士生的成长,都会经历迷茫时期与自闭时刻,“投身其中的信心越坚定,顺利度过这段时期的可能性才越高,后期才能实现更好的成长。”
对此,陈琪研究员深有共鸣。“只有抱着极强的热情和目的性的人才会选择读博,否则会特别 suffer。”陈琪这样形容自己初为博士生时的体验,“但无论怎样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熬过去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发现更宽广的世界和更多机会。”
大三时的陈琪面临读硕与读博的选择时,导师的一句话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相对轻松的毕业经历可能没什么困难,你愿不愿意挑战一下自己?”挑战、试一试、没想太多……陈琪进入博士生涯更多凭着懵懂的冲劲与热情,回望在实验室的成长历程,她有着和王莹相似的感受,“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潜力,有时候逼自己一把才能激发出来。”
当挑战的痛苦与幸福、成长的挣扎与丰饶经由过来人一一陈列,读博深造的便似乎成为高校年轻人一种“政治正确”的选择。参与活动的女生中有许多正处于学业的犹豫岔路口,心中充满了对博士生涯的好奇与踯躅。微软亚洲研究院 DKI 组的实习生陈文奇便提出了关于读博“意义”的疑惑,“如果无法拥有那种冲动或学术热情,博士除了学历 title 和较高的职业起点,还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
“首先我要明确一点,读博不是一种成功的标杆,也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王莹对女孩们说,但如果有志投身科研事业,博士生涯会成为一种修炼,给人生带来全然不同的视野与体验,“我的师兄曾对我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发 paper 更难了,所以你从今往后做什么都不要怕!”陈琪也和大家分享了博士生活给一个人带来的无形财富,“读博更多是一种心态与能力的锻炼,让我从中学会如何抗压抗挫折,学会如何独立探索世界和解决难题,从而对此后的挑战都不再胆怯。”
“读博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培养。”陈琪说。
选择:走哪条路都要足够努力
读博之后,是做老师、发 paper、带学生,还是投身业界、做研发、跟项目?聊完读博的故事,关于“选择”的讨论才刚刚展开。
选择扎根学界、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王莹,遵从了内心对思维灵感与自主把控的追求,并通过努力产出得以立足的成果。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意外结缘的陈琪,则享受着业界研究院浓厚的研究氛围,也在与同事不断的交流、探讨和互相学习中,迸发思维火花与创新灵感,摸索出更多立足现实需求的研究课题,成功推动了许多项目的应用和落地。
“性别不能成为限制因素。”分享嘉宾们从自身经历出发,进一步鼓励女孩们:选择没有优劣之别,只有合适与否,任何一种选择背后都是持之以恒的投入和付出,“女生可以做到更好。”
微软亚洲研究院系统组的高级研究员陈琪(左一)
“我在读博的时候,感受到身边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具有强韧的抗打击、抗挫折能力。”陈琪说,身边女性同辈的耐心、细致、坚忍不拔,也是她的动力来源之一。
王莹提到,自己身边有软工领域教师带过一位女生后发现了她在细节处理与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能力亮点,“他曾经是一个特别喜欢收男学生的老师,但在成功培养了几个女博士生后,开始重视女生在软工领域的成长与发展。女生可以通过行动改变偏见、为更多女生创造机遇。”王莹以身边教师的例子鼓励即将读博和正在读博的女孩们,“当你真正做好一件事,不仅能改变自己的机会,也会影响你的导师或者 mentor 未来的看法与行动。”
当女性个体通过努力奋斗做出改变,便能在不同年代的女性之间实现互助、传承精神与力量。王莹在离开学生时代、走上讲台之后,望着熙熙攘攘的课堂教室,也会身体力行地给课堂上的女生提供更多鼓励和机会,“女生的接受能力和各方面素质毫不逊色,我会特别鼓励女生主动挑战自己、做一些 research 方面的工作。”
独立:迈第一步摔跤也没关系
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姐姐们不仅“授之以鱼”,也慷慨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习惯与工作方法,为女生们“授之以渔”。
“实习的过程中根据 mentor 的指导做任务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出成果,但自己独立操作项目时往往遇到各种小问题,应该怎么办?”微软亚洲研究院 MSM 组的实习生曾艳红结合自己的研究实习日常,抛出了关于“独立能力”的问题。
“任何时候都要规划好时间,并提前留足机动空间。”陈琪分享了自己做科研和执行项目的经验,“要给每一项进度都留出修改和返工的空间。”同时也要将大目标精细落实,“不断给自己定小目标,不断给自己找行动的动力。”
王莹也十分认同时间规划在科研工作的重要性,“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是‘打死都不能动’的存在,阶段性目标一定要卡严,不要因为小问题而轻易打乱节奏。”“提前搭好框架很重要,随时进行填补与问题解决”,王莹还推荐了用 PPT 记录科研灵感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科研小习惯,“这样可以时刻进行自我校正,防止路走出太远而偏离轨道。”
无论是实习还是科研,女孩们都希望尽快获得“独立”的能力。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 NLC 组的钟宛君也对“独立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一个合格的博士生的‘独立’要达到何种标准?又该如何培养这种独立能力呢?”
“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应当在产生设想、执行实验、撰写发表三个方面达到独立。”王莹从学术方面概括了自己对博士生的“独立”的理解。但与此同时,她和陈琪都认为,独立是一个长期坚持、时刻注意、点滴积累而来的蜕变,而非某一瞬间灵感迸发。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们实验室只有我一个人研究那个方向,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王莹回想起自己博士期间“被迫”独立的经历,却也觉得这种“不得已”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助益,“后期我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执行的能力,也在博士高年级的时候开始带一些学弟学妹。”
“独立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时刻的自我要求。”王莹将他人的帮助比作辅助行走的拐杖,“经验传授是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需要真正用心才能慢慢学会独立。”
“不要幻想自己能突然甩开拐杖奔跑”,王莹说,“任何人尝试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都会摔跤。”
MSRA 女实习生们进行交流
在 Ada Dialogue 中,女孩们得以与优秀职场女性前辈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通过聆听她人的生命体验,为自己的未来选择拼凑线索的碎片。
当信心与力量得以跨越阻隔、通过亲切交流在女性间传递,这场简短的午餐会也将带着更多彩的意义,在 MSRA 实习女孩的生活中激荡起绵延不绝的回音。
你可能还想看: